友谊新闻
跨越国际的生命之约:机器人手术除病痛,中蒙友谊传佳话

近日,我院通州院区普外中心成功为一名蒙古国直肠肿瘤患者巴图(化名)实施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帮助患者驱散病痛焦虑、重获健康,这场以顶尖技术为舟、以人文关怀为帆的康复之旅,既承载了患者跨国求医的沉甸甸信任,更体现了医院 “高精尖” 医疗实力与人文温度的融合,为中蒙两国人民 “民心相通” 写下了温暖注脚。
达芬奇机器人“巧手”显神通,“高精尖”技术筑牢康复根基
57岁的巴图,在外院体检时发现直肠肿瘤,非常焦虑。当他得知中国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中心手术技术高超时,便带着对根治疾患的迫切期待,慕名来到了通州院区普外中心张军教授的门诊。他此前通过互联网等多方渠道,了解到医院在机器人微创手术领域技术精湛,这让他坚定了“只来这里做机器人手术”的想法。根据患者病史及查体,结合相关检查,患者直肠肿瘤诊断明确,具有手术指征,经医疗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为患者采取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根治术。
术前,张军教授医疗团队详细为患者讲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核心优势——相比传统手术,其7个自由度的机械臂能像“精准巧手”般在狭小空间完成毫米级操作,10-15倍的3D高清视野,让病灶清除更彻底、创伤更小。“这项技术已帮助很多患者顺利康复,您完全可以放心。”医生坚定的语气,通过翻译传递到患者心中,彻底驱散了他的不安。
手术当天,张军教授在控制台前精准操控机械臂,每一个动作稳定流畅。在牛磊医生、刘烺飚医生的熟练配合下,面对这位BIM>35的重度肥胖患者,克服了肥胖导致作空间受限等问题,使原本复杂的根治术不仅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远低于传统手术标准。当患者从麻醉中苏醒,看到自己身上的微小创口时,他激动感叹着中国医疗技术的先进水平 。
很多像巴图这样的跨国患者,之所以慕名而来,正是因为北京友谊医院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高精尖” 治疗方案 —— 这项技术不仅让他们在中国就能享受到与国际同步的微创治疗,其精准性与安全性更通过术后微小的创口、快速的恢复效果直观呈现。这份实力也深深打动了患者,正如巴图不止一次通过翻译感叹的:“中国的医疗技术让我放心,以后身边人有需要,我一定会推荐来这里。”
护理团队“精耕细作”,护理细节满载跨国温情
如果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巴图点燃了“治愈的希望”,那么普外分中心外科综合病区护理团队的专业服务,则为他铺就了一条坚实的“康复之路”。在术后每一个关键节点,护理团队都以精准优质的护理,守护他顺利渡过难关。
面对语言不通的挑战,在李静护士长和常丹丹主管护师的带领下,护理团队以“心”破局,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跨越了沟通的壁垒。她们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护理指南,借助手势与翻译软件耐心沟通,帮助巴图熟悉流程、缓解焦虑。从生活照料到心理疏导,从康复训练到饮食安排,护士们始终以温暖的笑容和细致的服务,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一般的暖意。
“精细”二字,被她们融入每一个细节。清晨查房,她们用刚学会的蒙语微笑道一声“您好”,并通过翻译细致询问夜间的睡眠与疼痛;查看数据时,她们用手机计算器清晰展示,再附上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传递“一切正常”的安心。
患者术后行动不便,护士便每日定时协助翻身、整理床铺;夜间巡房时,放慢脚步、调暗灯光,给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悄然驱散了异乡的疏离。每当操作结束,巴图总会用生涩的中文反复说着:“谢谢你们”。
康复指导同样“手把手”到位。从术后第一天的床上活动,到次日协助下床行走,责任护士根据他的恢复情况灵活调整强度。每一次示范,都细致讲解动作要领,严防不当用力影响伤口;每一次管路护理,动作轻柔如呵护婴儿,并通过翻译耐心说明,让他理解每步操作的意义。正是这份专业与热忱,交织成一张温暖的守护网,让医患之情在病房中悄然生长、静静绽放。
出院前夕,巴图亲手写下一封感谢信,信中那句“我在治疗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心”,不仅是对医院“高精尖”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普外分中心外科综合病区护理团队专业与温度的最佳见证。
巴图先生的故事,为我院“仁爱博精”的院训作出了最鲜活的当代注解。所谓“精”,是张军教授团队驾驭达芬奇机器人,在方寸之间施展的毫米级精准;所谓“博”,是博采众长、与国际同步的顶尖技术视野。而这一切的根基与归宿,在于“仁爱”——是普外分中心外科综合病区护理团队图文并茂的指南和一句生涩的“您好”,是将患者视为家人的感同身受与细致入微。技术治愈疾病,而仁爱抚慰心灵。正是这种技术与人文的完美融合,让来自蒙古国的患者收获了健康与感动,也让“北京友谊”的名字,成为跨越国界的信任与安心。
(普外中心)


微博
微信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305号